住房,是安放万家灯火的港湾,更是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。
3月14日,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“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,以一组组扎实的数据、一项项惠民新政,勾勒出齐鲁大地住房民生改革的创新图谱——
从“住有所居”迈向“住有宜居”,从“安居保障”升级为“品质生活”,山东正以系统思维推进住房供给侧改革,在高质量发展中托举千万家庭的安居梦。
重新定义“好房子”的时代内涵
当住房需求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,山东以“48字内涵”为指引,掀起一场住宅品质的供给侧革命。
在发布会披露的“好房子”标准体系中,“层高不低于3米”“车位配比1:1.2”“100%预留充电设施”等技术指标,将品质追求转化为可感知的居住体验。
自2024年以来,全省筛选111个试点项目,以点带面打造高品质住宅样板;同步推广装配式装修、BIM技术应用等创新实践,重塑住宅建设的价值坐标。截至2024年底,全省在建商品房中高品质住宅规模占比已达30%,居住品质提升迈出关键一步。
这场品质革命同样直击民生痛点。通过延长屋面防水等保修期至10年、实施“先验房后收房”制度,山东将质量监管贯穿开发全生命周期。集中整治渗漏、开裂等突出问题,是对“交付即维权”行业痛点的精准施策。
当“质量回访机制”与“问题投诉处理”形成闭环,住房消费的信任链条得以重构,这正是山东“让群众安心买房、踏实收房”承诺的底气所在。
政策组合拳激活市场新动能
面对住房市场的深度调整,山东打出的政策组合拳既显力度更见温度。房地产“双十条”、金融支持19条等新政,构建起“市场+保障”双轮驱动格局。特别是“房票安置”“以旧换新”等创新举措,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。
斑驳的楼体被时光镌刻印记,却在新政春风中重焕生机。2024年山东开工改造的4037个老旧小区通过适老化改造焕发新生,而全省住房建设领域全年新增停车位4.9万个、充电桩2517个,展现出城市功能升级的系统性成效。
公积金政策的迭代升级,成为撬动民生改善的又一重要支点——全省平均贷款额度跃升至86万元,多子女家庭可达108万元的政策倾斜,精准回应了“住得下、住得好”的家庭需求;而“商转公”贷款业务量翻倍增长、租房提取金额同比激增33%的数据背后,是3万户灵活就业群体通过制度创新圆梦安居的生动实践。
这些政策既守住了“房住不炒”的底线,又开辟了梯度消费的新路径,展现出山东在住房政策设计中的民生智慧。
织密多层次住房安全网
“居者有其屋”,是山东写给来鲁人的承诺。
在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中,山东展现出“保基本”与“促提升”的双重担当。2024年新开工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.2万套,与已投入使用的5.49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形成“一张床、一间房、一套房”阶梯式供给体系,使近20万新市民、青年人的“城市融入”有了坚实支点……这种保障不是简单“兜底”,而是通过动态轮候库、精准匹配机制,实现从“人找房”到“房找人”的服务转变。
农村住房安全网在动态更新中也被持续筑牢。山东省将危房改造新建面积标准提升至30平方米并取消上限,2024年完成改造1.2万余户,实现安全底线与居住需求的双向满足;2012年以来累计56.6万户农村贫困群众圆梦“安居工程”,2.5亿元财政资金精准护航,地圈梁、构造柱等抗震技术全面推广,形成“技术+资金”双保险机制。
当住房安全与居住品质同步提升,“安居梦”便有了更温暖的民生底色。
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山东住房民生改革的创新实践,正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:高质量发展如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?
从“红色物业”党建服务项目覆盖1.7万个社区,到“宜居德州”等数字化平台实现7×24小时智慧服务;从老旧小区改造中的“五个一”惠民活动,到保障房轮候库的动态管理,每一项创新都指向同一个答案——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改革坐标。
2025年,山东又启新程——计划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套,改造老旧小区844个,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8000户以上。这些目标既是民生承诺,更是发展机遇。当住房真正成为幸福生活的载体,“住有宜居”便从政策文件走向街头巷尾的温暖现实。
来源:凤凰网